1、了解计算机与操作系统发展阶段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而操作系统的发展却很曲折,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时,操作系统还没有诞生,所以,计算机的工作仅仅是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的,紧接着出现了批处理系统,批处理系统又经历了联机批处理系统和脱机批处理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批处理系统的性能开始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然后,人们又发明了多道程序系统、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
手工操作方式:程序员将对应于程序和数据的已穿孔的纸带(或卡片)装入输入机,然后启动输入机把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内存,接着通过控制台开关启动程序针对数据运行;计算完毕,打印机输出计算结果;用户取走结果并卸下纸带(或卡片)后,才让下一个用户上机。
联机批处理系统:与输入机之间增加一个存储设备--磁带,在运行于主机上的监督程序的自动控制下,计算机可自动完成:成批地把输入机上的用户作业读入磁带,依次把磁带上的用户作业读入主机内存并执行并把计算结果向输出机输出。完成了上一批作业后,监督程序又从输入机上输入另一批作业,保存在磁带上,并按上述步骤重复处理。
脱机批处理系统::20世纪60年代应用十分广泛,它极大缓解了及主机与外设的矛盾。IBM-7090/7094:配备的监督程序就是脱机批处理系统,是的原型。
多道操作系统:
单道程序:在A程序计算时,I/O空闲, A程序I/O操作时,CPU空闲(B程序也是同样);必须A工作完成后,B才能进入内存中开始工作,两者是串行的,全部完成共需时间=T1+T2。
单道程序的运行过程:
多道程序:将A、B两道程序同时存放在内存中,它们在系统的控制下,可相互穿插、交替地在CPU上运行:当A程序因请求I/O操作而放弃CPU时,B程序就可占用CPU运行,这样 CPU不再空闲,而正进行A I/O操作的I/O设备也不空闲,显然,CPU和I/O设备都处于"忙"状态,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也提高了系统的效率,A、B全部完成所需时间<<T1+T2。
多道程序的运行过程:
分时系统:
分时技术:把的运行时间分成很短的,按时间片轮流把处理机分配给各联机作业使用。
若某个作业在分配给它的时间片内不能完成其计算,则该作业暂时中断,把处理机让给另一作业使用,等待下一轮时再继续其运行。由于计算机速度很快,作业运行轮转得很快,给每个用户的印象是,好象他独占了一台计算机。而每个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终端向系统发出各种操作控制命令,在充分的人机交互情况下,完成作业的运行。
实时系统:
实时控制系统。当用于飞机飞行、导弹发射等的自动控制时,要求计算机能尽快处理测得的数据,及时地对飞机或导弹进行控制,或将有关信息通过显示终端提供给决策人员。当用于轧钢、石化等时,也要求计算机能及时处理由各类传感器送来的数据,然后控制相应的执行机构。
实时。当用于预定飞机票、查询有关航班、航线、票价等事宜时,或当用于银行系统、时,都要求计算机能对发来的服务请求及时予以正确的回答。此类对响应及时性的要求稍弱于第一类。
2.Linux的来由和发展
在70年代,体系的源程序大多是可以任意流传的。互联网的基础协议TCP/IP就是产生于那个年代。在那个时期,人们在创作各自的"程序作品"中享受着从事科学探索、创新活动所特有的那种激情和成就感。那时的程序员,如同作家一样,急于"发表"自己的程序作品,并不专注于保守"机密",以换取钱财。
1979年,AT&T宣布了Unix的商业化计划,随之出现了各种二进制的商业Unix版本。于是就兴起了基于二进制机读代码的"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y),使软件业成为一种版权专有式的产业,围绕程序开发的那种创新活动被局限在某些骨干企业的小圈子里,源码程序视为核心"商业机密"。这种做法,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商业软件,极大的推动了软件业的发展,诞生了一批软件;另一方面,由于封闭式的开发模式,也阻碍了软件业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由此,人们为商业软件的"BUG"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84年,Richard Stallman面对程序开发的封闭模式,发起了一项国际性的源代码开放的所谓牛(GUN)计划,力图重返70年代基于源码开放从事创作的美好时光。他为保护源代码开放的程序库不会再度受到商业性的封闭式利用,制定了一项GPL条款,称为Copyleft版权模式。
1987年6月,R..Stallman完成了11万行源代码开放的"编译器"(GNU gcc),获得了一项重大突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89年11月,M.Tiemann以6000美元开始创业,创造了专注于经营开放源代码"CygnusSupport"(天鹅座支持公司)源代码开放计划。(注意,Cygnus中隐含着gnu三个字母)。Cygnus是世界上第一家也是最终获得成功的一家专营源代码程序的商业公司。Cygnus的"编译器"是最优秀的,它的客户有许多是一流的IT企业,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微处理器公司。
1991年11月,Linus Torvalds写了个小程序,取名为,放在互联网上。他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借此搞出一个的"内核"来。这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在互联网上,Linux刚一"露头",便被广大的牛羚计划的追随者们看中,全部上阵,七手八脚,把它"加工"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操作系统,叫做CNULinux。
1995年1月,Bob Young创办了(小红帽),以CNULinux为核心,集成了400多个源代码开放的程序模块,搞出了一种冠以品牌的Linux,即RedHat Linux,称为Linux"发行版",在市场上出售。这在经营模上是一种创举。Bob Young称:我们从不想拥有自己的"版权专有"技术,我们卖的是"方便"(给用户提供支持、服务),而不是自己的"专有技术"。源代码开放程序包括各种品牌发行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Linux的普及和应用。